2002年7月24日至26日,中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寧望魯應邀參加了由CI亞太區辦事處和香港特區消費者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亞太地區糧食安全"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有來自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度等26個亞太地區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組織、政府機構和新聞界約40名代表。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署應邀派出專家參加了研討會。
一、會議主要內容
1、消費者運動在重塑政府糧食政策中應扮演的角色。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迫使各國政府都在不斷調整其糧食政策,敦促并協助政府制定保護所有消費者生存權益的糧食安全政策是各國消費者組織面臨的新課題。
CI主席路易斯女士建議,消費者組織應結合社會生活熱點,積極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建議,讓政策制訂者聽到消費者的聲音。
政策與對話組織德巴普日亞博士認為,與農業及農產品相關的國際協議,如WTO農業協議、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協議、聯合國藥典委員會的CODEX標準等將深刻地影響發展中國家農業產業結構及糧食流通體系,消費者組織應該關注這些內容,協助政府部門合理規劃未來的糧食安全政策。
CI亞太區辦事處主任蘇蒂博士指出,隨著跨國公司在食品生產與銷售領域的控制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發達國家淘汰的"垃圾食品"正走上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的餐桌。消費者組織應該提請政府部門積極關注,正確引導消費者做出知情的選擇,組織消費者通過"群眾運動"的形式,努力改變因跨國公司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害的現狀。
2、WTO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影響。
與會代表認為,WTO農業協議將自由貿易與削減農產品補貼引入到發展中國家經濟政策中。因此,該協議的實施將加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的不均衡,對亞太地區經濟有著最為顯著的影響。
去年的世界貿易組織多哈部長級會談中,發展中國家提出了"發展箱"方案,以保護發展中國家最貧困農民的根本利益。這一方案基于以下三點:僅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目的在于保護弱勢的農民;僅適用于事關糧食安全的農作物。
與會許多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組織代表指出,消費者組織應該積極參與政府間細化"發展箱"方案相關政策的工作。
3、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與會的印度基因運動聯盟蘇曼女士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協議保護了科技研發與創新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進步。但是,令該協議備受爭議的是,這種保護并未與社會福利達到很好的平衡。
物種多樣性保護是爭議最多的領域。協議對種子專利權的保護,一定程度上危及了農民對種子的獲得與培育,對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政策的實施設置了障礙。
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將自然基因庫列為知識產權加以保護,導致了農業國家幾個世紀以來傳統農業作物品種與基因作物品種的對抗,引發了道德與公正的爭論。跨國公司依靠其經濟實力不斷從糧食專利中牟利,貧窮的農業國家因不具備足夠的研發能力,沒有經濟能力獲得優良種子使用權,農業貿易大幅減少,經濟正不斷遭受損失。 與會各國代表呼吁,世界貿易組織應關注知識產權保護與基因生物多樣性、貧困、糧食安全及傳統農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關注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的生存狀況。
4、亞太地區糧食供應與分配體系現狀。
在很多國家,城鄉居民在受教育機會、醫療、飲用水、衛生、居住、交通甚至是通信等諸多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差異。亞太地區農村貧困率的增加速度是人口增加速度的兩倍,這也導致了大量人口遷徙到城市,導致了大量城市赤貧人口出現。聯合國一項報告顯示,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60%將生活在城市中。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署奧立維奧先生指出,急速的城市化嚴重的威脅著現行糧食分配體系。低效率的糧食流通和分配設施增大了糧食成本。因此,亞太地區各國應重視改良自身糧食流通環節。這些環節包括:收購、運輸、存儲、批發、零售等。
5、食品標簽為真正的自主選擇提供足夠信息。
食品標簽不但能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更能提供足夠的信息讓消費者做出正確的選擇。
香港特區消費者委員會陳黃穗總干事指出,食品包裝上是否以進口國家的語言清楚準確地列明包括配料表、添加劑、保質期、凈含量、原產地、是否含有轉基因成份、制造商信息在內的產品資料,將是保障消費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條件。政府部門及消費者組織應加強對營養成分標簽真實性的監督,防止消費者被誤導。
與會代表認為,要確保食物有適當的標簽,政府必須制訂和執行完善的食品標簽法規。
二、寧望魯副會長在大會上的發言
應CI亞太區辦事處總干事蘇蒂先生的邀請,寧副會長在會上專題發言,詳細介紹了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具體情況。
寧副會長指出,成功的糧食生產制度需要相應的糧食流通制度相配套。1999年,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了步伐。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糧食購銷和價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建立完善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和糧食市場體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三項政策"。同時,加快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改革步伐,使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真正成為市場經營的主體,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寧副會長指出,中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任何時候都把農業擺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建立和完善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始終不放松糧食生產;二是推進農村改革,堅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和經營自主權,充分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四是推廣應用農業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提高廣大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大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五是完善糧食購銷市場體系,搞好市場服務,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六是堅持開發式扶貧,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幫助農民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擺脫貧困狀況。
寧副會長還就中國消費者協會向政府建言、積極處理糧食問題投訴、關注基因食品安全、比較試驗與消費警示等圍繞糧食安全問題開展的業務工作向與會代表做了簡要介紹。
(執筆:冀鐵軍)